西北高原上的歌声很快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民主抗日根据地。1939年秋天,我从延安到敌后晋察冀民主抗日根据地,在军区工作,和政治部同志一道开荒生产,几乎每天都要唱这首歌曲。我虽然不会唱歌,也充当南郭先生,实系南箕北斗。
1980年,塞克写了《松花江之歌》:
……江上的晚风啊,
你轻轻地抚摩着我胸中
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啊,有多少我的朋友,
有多少我的同志,
牺牲了先烈,
换来了你今天的幸福……
在打败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以后,新中国的曙光在东方冉冉升起,在享受幸福的时候,在恣情的欢乐中,缅怀先烈,回忆创业的艰辛,努力建设未来,诗人怎么能够不流露出积蓄在胸中多年的深情呢?忘记过去,等于背叛!他始终和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
四
列宁曾经称誉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我认为这个称誉用在塞克身上,也无不可。托尔斯泰和塞克在思想上有极大的差异,托尔斯泰是发狂的笃信基督的地主,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托尔斯泰主义者”,竭力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鼓吹宗教,“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僧侣代替有官职的僧侣”“培养一种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别恶劣的僧侣主义”;另一方面,托尔斯泰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的深刻矛盾。”(以上引语都是列宁说的)塞克在思想上没有这些突出的矛盾,他是爱国的革命的知识分子,虽然出生于河北省霸县(今霸州市),但他比较长期在东北生活和工作,在哈尔滨居住的时间最长。1924年,这位十八岁的青年任哈尔滨晨光报社副刊主编,就刊载南方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倡导的革命文学的理论文章,深受创党初期的共产党人萧楚女及其作品的影响。1926年因为发表文章,欢迎北伐军进驻武汉而被捕入狱。1927年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开始进步的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和导演生涯,还翻译了高尔基的《夜店》和许多苏联歌曲。中国第一首救亡歌曲就是塞克写的《流民三千万》。抗战以后,他投身抗日战争的洪流和解放斗争,写了上述的剧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从爱国的青年走向革命道路的足迹,没有托尔斯泰的那些思想上的矛盾。当然,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不能和托尔斯泰相提并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我是在列宁说的这个意义上认为塞克是中国革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