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史书《鲁春秋》而整理修订而成的一部史书,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借由记载各诸侯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儒家“五经”之一。据说孔子编辑此书的原因,是于晚年见道之不行,于是借助史书中对历史的褒贬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为了避免引起政治迫害,孔子在著书时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微言大义只口授给弟子。他的弟子们在他死后间接传授孔子思想,逐渐形成不同的《春秋》师说。董仲舒生活的汉代,流行着五家师说,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邹氏春秋、夹氏春秋等,而只有公羊春秋、谷梁春秋文美义富,最先流行。在董仲舒之前,胡毋生第一次将公羊师说记录在竹帛纸上,是西汉传教《春秋》公羊学的第一位大师。董仲舒对胡毋生很是敬重,在两人共同的努力下,《春秋公羊传》才会大宏于世。
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其中《春秋公羊传》是他经学作品中最擅长的。因其潜心专研《春秋公羊传》,获得了渊博的学识,有人将他称为“汉代孔子”。《春秋繁露》极为推崇公羊学。在书中,董仲舒将封建王朝的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自然之理。“春秋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大力阐发的大义。为了实现大一统,他很好地借助了天、神的力量。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封建王朝的统治也是一样。如此,他就将天上的神权与地上的王权相联系,为君权神授创造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之说,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人事理论化、神秘化,创造出了各种性质牵强的比附,以此创建起了他“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