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开放性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分不开的。批判不仅要吐故,同时也意味着纳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它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现代结晶,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因而它也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总结新经验,吸取新成果,以丰富、深化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的理论形式。“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4]正是由于以实践和科学发展中的新鲜空气和新鲜血液不断滋补、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永远保持生命之树的常青,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在同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及各种错误理论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奋斗了一生,终于使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了主导地位。此后,以列宁为卓越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的斗争中,总结了新的历史经验并概括了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卓越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形态——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