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认识到教会学校的侵略性的同时,我们也需注意:虽然教会是维护西方宗教意识形态的堡垒,但不能把西方教会与教会办的学校完全等同起来,简单地视之为传教士自我封闭的神学阵地。相反,教会学校为基督教本身的理性化和世俗化开辟了道路。
教会学校在中国晚清史上的积极作用至少有这样几点:
第一,它加速了旧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腐朽成分的崩溃。教会学校在中国出现,迫使人们承认另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教会学校这一特殊的代表西方文化的“窗口”,使人们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改变了国人过去那种盲目自大的态度,而且促使人们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它冲击了中国旧式教育制度,使旧式的学塾和书院让位于新式的学校。在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校开中国新式教育风气之先河。
第三,它带来了一些西方教育思想,如培养通才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反映了新兴工业社会的要求。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倡导个人独立钻研,主张学术自由。
第四,它的学科设置打破了中国封建书院制度的狭隘性、片面性和神秘性,开设了文、理、医、工、农等各科,培养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和文化骨干。它重视实用的特点,在推动中国新式女子教育、职业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发展方面,起了良好的作用。